核心提示:日前,世界银行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推出的2023年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出炉,广州港集团在全球508个港口的876个集装箱码头中排名前列,在全国主要港口中排名第三。此外,在2024年4月全球主要港口远洋...
日前,世界银行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推出的2023年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出炉,广州港集团在全球508个港口的876个集装箱码头中排名前列,在全国主要港口中排名第三。此外,在2024年4月全球主要港口远洋国际集装箱船舶平均在港在泊停时数据排名中,广州港的船舶服务效率在全球名列前茅。记者从广州港集团获悉,今年1-5月,广州港船舶抵港艘次同比正增长,4月份远洋国际集装箱船舶平均在港停时1.03天位居前列,船舶平均在泊停时0.67天更是位列世界第一。
与全球前二十名班轮公司开展合作,集装箱班轮航线覆盖国内及世界主要港口,海运通达100多个城市及地区的400多个港口;共有集装箱航线207条,其中外贸航线162条;运营“穿梭巴士”航线73条,开通海铁联运班列37条,连通湘、赣、鄂、云、贵、川等内陆腹地,通达欧洲、中亚等境外地区……这一组组亮眼数据,正是广州港锚定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目标全力以赴提质增效的最好写照。
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枢纽
在2024年广州市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广州港集团业务总监孙邦成介绍,广州港202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7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541万标准箱,2024年以来吞吐量保持增长,其中外贸吞吐量实现两位数增长。
“广州港持续提升港口枢纽能级,先后完成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新沙码头二期、近洋码头、南沙粮食通用码头扩建工程、南沙港铁路、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南沙国际通用码头主体工程全面开工,不断夯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基础。”孙邦成说。
今年2月4日,广州港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扩建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该项目总投资为17.74亿元,新建2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4万吨级杂货泊位、5个5千吨级驳船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为1295万吨,这是广州港持续提升航运枢纽能级、打造珠江西岸服务品牌又一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积极发挥广州港作为华南最大能源接卸港的作用,统筹泊位、锚地、铁路等生产资源,优化生产组织,保障华南尤其珠三角煤炭、矿石、粮食等物资稳定供应,确保地区经济、民生正常运转。发挥广州港作为全国第二、华南最大汽车枢纽港优势,为各大品牌出海提供保障,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20年前,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经广州市政府批准成立。沿着珠江口,内港港区、黄埔港区、新沙港区、南沙港区东西两岸交相呼应,广州港构建起立足湾区、辐射华南、面向世界的综合物流网络。如今,广州港出海航道是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十大港口之列,成为中国能源、原材料物资运输和南北商品流通的交通枢纽。
狮子洋畔,湾区之心。从一片滩涂到如今的世界一流大港,广州港正以新时代的画笔谱写恢宏篇章:
“到2035年,广州港货物年吞吐量达7.5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达3600万标准箱;” “拓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航运通道。拓展欧美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鼓励国际航运联盟及国际班轮公司在南沙港区增加航线。加快发展邮轮经济,打造至东南亚、日韩等地区旅游航线;”
“强化以南沙港区为核心,新沙港区和黄埔新港作业区为重要功能区的‘一核两重’港口货物功能布局;”
日前,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引起广泛关注。指标量化意义明晰,功能布局一一定音。
孙邦成表示,广州港集团将进一步聚焦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加快港口枢纽能级提升,抓好港口生产保障,加强与企业协同,助力打造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
向内“挖潜力” 向外“引活力”
7月2日上午,一列满载汽车配件、二氧化硅和大型机械设备的“湘粤非号”铁海联运国际全程定点班列从株洲北站启程,预计20小时内抵达南沙港,通过预定航线发往马来西亚、印尼和拉非等地。班列的顺利发运,标志着“湘粤非”海铁联运通道服务全新升级,进一步助力广大内陆企业更快、更好走向世界,打造湘企“向南”“对非”经贸合作高地。
“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是“海上丝绸之路”新通道,是湖南省统筹规划建设的五大国际物流通道之一,也是全国第一条以非洲为目的地的铁海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该通道将内陆铁路站场设为主集结中心及始发站,将南沙港区班轮航线和口岸功能延伸至内陆铁路场站,实现湖南与非洲、亚太、拉美等地区和国家的无缝衔接,为湖南及周边地区广大进出口客户提供‘端到端、腹地对腹地’的一站式全程物流服务。”湖南湘粤非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光泽向记者介绍。
联通内外、衔接水陆便可为港。截至目前,广州港已开通38条海铁联运班列,建设有33个内陆港和办事处,多式联运通道辐射广东、湖南、江西等华南、云贵川地区,其中湖南省已开设有8个内陆港和办事处,在广州港独具优势的多式联运体系和优质的全程物流服务下,越来越多的内陆货物通过南沙进港铁路到南沙港登上大船,前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广州港正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稳定畅通,链接全球、辐射内外的海陆双向物流通道,为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立柱架梁。
对外,广州链接成势,不断扩大“蓝色朋友圈”,航线通达全球,开辟直达欧美、非洲、亚洲等国内外集装箱班轮航线273条,海运通达国内主要基本港和10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400多个港口。广州港国际友好港数量达到56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增进友好往来中迸发出更大能量。
对内,2021年,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一条通往内陆的产业通道就此打通。广州港疏港铁路纵贯联通黄埔港区、新沙港区、南沙港区全覆盖,通过京广、京九、广深和广三广梅汕等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打通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把南沙枢纽港功能搬到了内陆企业“家门口”。
此外,广州港积极承担大港“担当”,持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省内包括广州、东莞、潮州、茂名、中山等9个市的港口投资布局,形成以广州港为核心,粤西、粤东沿海经济带港口为两翼,以及中山港、佛山港、云浮港等珠江—西江内河港口多支撑的“一核两翼多支撑”港口群联动协同发展新格局。立足湾区、辐射华南、面向世界,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世界级港口群正加速形成。
自动化港口抢抓“智”高点
高处谋就,低处落子。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万吨货轮停靠在码头边,巨大的桥吊呼啸往返,精准抓取一个个巨大的集装箱,将其稳稳地放在一辆辆引导车上,海风拂煦下的广州港南沙港区码头呈现出一片繁忙而又有序的景象。
近日,交通运输部在广州开展“枢纽服务效率提升”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结题验收工作。“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项目在试点成果的创新性、引领性、可复制性、示范推广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验收组的充分肯定。
填补自动化码头国产信息系统领域的空白、全球首个5G技术广泛应用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打造全球最大的北斗导航无人驾驶IGV车队、国内首次大规模的综合管沟应用于港口工程……南沙四期码头围绕“提升港口智慧、绿色发展水平”开展建设任务,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的世界级港口群提供示范引领,进一步强化了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地位。
“通过构建先进的技术架构、完善的业务模型,引入多项专业算法,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码头自动化生产操作系统(GZTOS“湾区芯”系统)、调度系统(SCH)与设备控制系统(ECS)等码头自动化成套信息控制系统,是全球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最强‘大脑’,实现在港口基础软件操作系统领域彻底替换国外产品的目标,改变了‘大脑’受制于人的局面。”广州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港全力打造高效智能的最强‘大脑’,不断完善数字港口功能,推进港口物流链各环节系统互联、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业务互溶。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广州港集团立足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深入实施碳达峰行动,将对碧海蓝天的渴望转化为航运业绿色减排、低碳发展的行动,推动港口绿色低碳转型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广州港系统谋划新能源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全国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已建成岸电设施140套,基本覆盖散货、集装箱、汽车滚装、游船码头。积极落实沿海内贸干散货船舶岸电使用常态化工作,为干散货码头高压岸电转换低压设施做好试点和推广,完成新沙、新港、粮通公司高压转低压岸电设施的改造工作并投入使用。同时强化岸电推广使用,对承诺使用岸电的船舶实行优先靠泊、优先通行,提高岸电使用率。广州港通过利用码头岸电系统解决船舶负载用电,实现船舶停靠期间零排放,减少靠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积极构建与世界大港、国际航运枢纽相匹配的绿色生态文明港区。
坚持创新驱动,运用数字技术、科技手段,响应绿色号召,勠力同心朝着世界一流绿色港口建设寻求新的突破。目前,广州港集团完成149台龙门吊“油改电”改造和8艘内河驳船LNG动力改造,其中首批改造的8艘LNG船,主要用于运营“广州港穿梭巴士”业务,根据初步测算,和传统燃油船相比,改造后船舶的PM2.5颗粒排放和氮氧化合物排放可减少约90%,碳排放可减少20%以上,二氧化硫达到“零”排放。实施500多台新能源移动机械的更新改造,加快纯电动拖轮建造工作。与光伏发电运营企业合作在港口立体车库、物流中心屋顶建设光伏发电15万平方米,每年可发电1350万千瓦时。推动港口大气治理,采取多种机械物理除尘法综合化控制措施,有效地控制散货扬尘污染。广州港南沙三期、南沙一期码头先后被中国港口协会评为“四星级”绿色港口,把绿色打造成为港口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从广州到湾区,由湾区向世界……如今的广州港,货如轮转、客似云来,在向海图强已成为全球发展共识的今天,广州港将始终勇立潮头,为广州“蓝色经济”破浪前行贡献港口力量。